宫烛骊山酒未醒,妖星{目猋}{目猋}弄青荧。
三朝伐叛知谋略,万国归心服典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宫廷政变前后的紧张氛围,展现了权力斗争中的谋略与人心向背。

前两句用强烈的视觉对比拉开序幕:宫中的烛火与骊山夜宴的醉酒尚未清醒(象征统治者沉溺享乐),突然出现的妖星(比喻叛乱者)闪烁着诡异的青光(暗示危机降临)。这里用"酒未醒"和"妖星"的对比,生动表现了事变爆发的突然性。

后两句笔锋一转,展现平定叛乱的过程:通过"三朝伐叛"体现决策的慎重(不是一时冲动),"知谋略"强调智慧的重要性。最后"万国归心"这个画面特别精彩——不是靠武力镇压,而是用公正的法制(典刑)让人心服口服,点明真正稳固的统治在于公平正义。

全诗像部微型历史剧:前两句是冲突爆发的特写镜头,后两句是解决问题的全景画面。最妙的是最后一句,把"武力平叛"升华到"以德服人"的境界,这种治国智慧在今天依然值得品味。诗中"妖星青光"的诡异、"万国归心"的恢弘,都通过鲜活的意象让人过目难忘。

谌祜

谌祜(一二一三~一二九八),字自求,号桂舟,又号服耕子,南丰(今属江西)人。布衣终身。元大德二年卒,年八十六。有《桂舟歌咏》等,已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