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闻雁三首

数声嘹唳渡榆关,尽罢虚弦落照间。
却讶征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早春的生动画面,核心是借大雁北飞展现边关的生命力。

前两句用声音和光影构建场景:大雁高亢的鸣叫声穿过榆关(北方重要关隘),在夕阳余晖中,猎人们已收起弓箭("虚弦"指空拉的弓弦)。这里用"尽罢"二字巧妙暗示战事暂歇,营造出宁静的边塞黄昏。

后两句突然转折:诗人惊讶发现,这群大雁竟像有胆识的战士,冒着春寒执著北飞。"偏有胆"用拟人手法,把大雁比作不畏艰险的信使,"又随春信"强调它们年复一年准时传递春讯的使命。天山作为典型边塞意象,与榆关形成空间呼应,突显大雁迁徙路线之长。

全诗妙在将自然现象与边关生活结合:通过大雁的"胆识"暗赞戍边将士的坚韧,用候鸟的准时反衬边塞气候的严酷。落日、弓弦等军事意象与春信、鸿雁的生命意象碰撞,在苍凉中透出希望,短短四句完成了从静态画面到精神礼赞的升华。

孙承宗

(1563—1638)高阳人,字稚绳,号恺阳。为诸生时,教读边郡,喜从老兵究问险要阨塞。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中允。历谕德、洗马。熹宗即位,充讲官。朝臣推为兵部侍郎,主辽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不许。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乃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三年,为魏忠贤党所谗,乞归。崇祯二年,后金兵陷畿辅州县多处,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复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归咎承宗筑城之计,引疾归。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阳,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环死。子孙多人皆战死。福王时谥文忠。有《高阳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