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立春后有雪呈诸公

南亩先曾集素霙,缤纷又拂岁峥嵘。
得无留滞青春色,况复蔽亏红日明。
司历不能分昼刻,勾芒何处待时行。
岂如直近农耕候,万耳听来甘雨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末春初下雪的场景,并借雪抒发了对农事的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民生的细腻观察。

首联"南亩先曾集素霙,缤纷又拂岁峥嵘"写田野上先已积了白雪,如今又见雪花纷飞,点缀着岁末的光景。"素霙"指白雪,"岁峥嵘"暗示岁月艰难。诗人用"缤纷"形容雪花,画面感很强。

颔联"得无留滞青春色,况复蔽亏红日明"转为抒情:这雪会不会耽误了春天的到来?况且它还遮蔽了阳光。这里"青春色"指春色,"红日明"象征温暖和希望,诗人担心积雪会影响春耕。

颈联"司历不能分昼刻,勾芒何处待时行"用典故表达对时节的忧虑。"司历"指掌管历法的官员,"勾芒"是春神,诗人说连历法都分不清时辰了,春神也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突出了对反常天气的困惑。

尾联"岂如直近农耕候,万耳听来甘雨声"笔锋一转,说这场雪其实正适合农耕时节,人们都在期盼着春雨的到来。"甘雨"指及时雨,诗人最终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将个人感受与农民心愿融为一体。

全诗以雪为线索,从写景到抒情,再到对农事的关怀,层层递进。诗人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民生的关切自然融合,展现了宋代文人关心农事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结尾处将个人视角转向大众期盼,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