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学录归番阳

有番之山,嵯峨而嵚崎,连峰结络如幡旗。
或为□□夫容枝,或如长人善须眉,高冠大服佩委蛇。
或如苍虬奋角鬐,下赴巨浪长云披。
彭蠡绕其侧,波涛□□相荡击,溔淼而绵弥。
断屿如落星,鞋脱处女儿。
□□碧落影倒垂,深为宫府居冯夷,壮帆硬橹横绝之。
行人裹粮备爨炊,片时竟月不可期。
旁有城郭通湾埼,曾甍复栋相蔽亏。
晨钟一声步骑追,何者不为利所移。
山中美茹多紫芝,山中之人歌自怡。
子弟秀发□前墀,朝供耕耘夜书诗。
松檐四绕坐灵吹,青蛮□□笙声随。
藤床坐听笑揽髭,先生之乐乐莫支。
何□□马骄且驰,皇皇求贤心渴饥。
斯人不起将何为,先生之德众所推。
钱谷几何吾欲縻,强之使居不得□。
为鲁委吏法圣尼,会计之当明铢锱。
有司报政褒□□,薇垣下札泾县师。
先生弗就奉母慈,萧萧风树惊苦悲。
援琴恻恻制如斯,秦凿宛入江涟漪。
番山北下□海湄,金陵学子袂成帷,先生来纠无颇欹。
芹老秋□香满地,翔鸟古柏啼朝曦。
二郎且复分,皋比先生□。
□穟已垂地,实粒充前庭。
西成本自力,庶受一已馨。
□奉君子养,妻孥得馀零。
奈何吏诟呼,晨夜扣门扃。
□鸡饱秋啄,濯濯五色翎。
讵辞烹鬻勤,尚惧笞箠刑。
所幸县官贤,牛刀新发硎。
承宣推惠化,不敢负明廷。
昨日新酒熟,唤妇开大瓶。
邻父相与要,欢言坐疏□。
一酌誇好年,再酌颂高龄。
齿壮渐亦老,情真那可□。
大儿了婚娶,小儿任使令。
卿士本惟月,庶人本惟星。
不见游宦涂,万里劳辎軿。
宁聚若居蚁,无散如流萤。
嚣嚣莘野中,商聘不足荣。

现代解析

这首《送黄学录归番阳》是一首充满画面感和生活气息的送别诗,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一、山水画卷中的家乡美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番阳(今江西鄱阳)的山水:山峰像飘扬的旗帜、盛开的荷花,又像戴着高冠的文人,湖水环绕着山峦,浪花拍打礁石如同星落水面。这些比喻让静态的山水活了起来,展现出家乡既壮丽又灵动的自然之美。

二、两种生活的鲜明对比 诗中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1. 山中隐士生活:采灵芝、耕读传家、松树下吹笛唱歌,这种生活自由恬淡,充满诗意。 2. 官场奔波生活:用"万里劳辎軿"(长途跋涉的马车)比喻仕途艰辛,用"晨夜扣门扃"(早晚敲门催租)描写官吏扰民,暗示官场束缚。

三、真挚的人生感悟 通过送别友人黄学录(县学官员),诗人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赞美友人辞官奉母的选择,认为孝道比功名更重要 - 用"宁聚若居蚁,无散如流萤"说出人生真谛:宁愿像蚂蚁般安稳团聚,也不要像流萤般漂泊 - 结尾处描写农家饮酒庆祝丰收的场景,传递出知足常乐的智慧

全诗就像用文字绘制的山水长卷,既有"山中美茹多紫芝"的世外桃源,也有"嚣嚣莘野中"的热闹人间。诗人通过送别友人,其实是在探讨一个永恒命题:在功名利禄与平淡真情之间,如何选择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丁复

元台州天台人,字仲容。仁宗延祐初游京师。被荐,不仕,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有《桧亭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