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汝德还蜀

两地八千里,忍看生别离。
最知忧道切,不是爱山痴。
晚雨虽微急,晨光本自熹。
明年二三月,正是望君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朋友分别时的深情和不舍,语言朴实却充满真挚情感。

前两句直接点出两人相隔遥远(四川到作者所在地约八千里),不忍心面对这活生生的分离。"忍看"二字特别打动人,明明不想看离别场景,却不得不面对,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

中间四句是诗人对朋友的评价和临别时的场景描写。诗人说朋友最可贵的是追求真理的执着,而非表面上的游山玩水。这里用"忧道"(关心正道)和"爱山"(寄情山水)作对比,突出朋友的思想深度。雨后清晨的描写很生动,用"微急"形容雨势,用"熹"(微光)描写晨光,暗示离别时虽有不舍(雨),但未来仍有希望(光)。

最后两句是温暖的约定:明年春天二三月,正是期待重逢的时候。把思念具体化到一个明确的时间点,让离愁中带着甜蜜的期待。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两个好朋友话别时的家常话,但字里行间都是真情实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明明舍不得,却说"忍看";明明很思念,却说"望君"。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友谊的典型表达方式。

邹智

邹智(1466—1491)字汝愚,号立斋,又号秋囦,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十二岁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第一,即有志擿奸发伏。曾上书明宪宗,建议亲贤良,疏宦官,罢浮冗而广求风节之臣,考经史之义理而明圣学。邹智至广东,闻理学陈宪章讲学于新会,乃往受业,自此学益精深。弘治四年(1491)因病卒于官,年仅二十六岁。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邹智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加修饰。撰有《立斋遗文》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