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僧仲仁墨画梅花
世人画梅赋丹粉,山僧画梅匀水墨。
浅笼深染起高低,烟胶翻在⑴瑶华色。
寒枝鳞皴节目老,似战高风声淅沥。
三苞两朵笔不烦,全开半函如向日。
疏点粉黄危欲动,纵扫香须轻有力。
不待孤根暖气回,分明写出春消息。
大空声色本无有,宫徵青黄随世识。
达人玄览彻根源,耳观目听纵横得。
禅家会见此中意,戏弄柔毫移白黑。
佳句殷勤致两番,深情邂逅高双璧。
不愁开谢逐东风,全胜当年陇头驿。
浅笼深染起高低,烟胶翻在⑴瑶华色。
寒枝鳞皴节目老,似战高风声淅沥。
三苞两朵笔不烦,全开半函如向日。
疏点粉黄危欲动,纵扫香须轻有力。
不待孤根暖气回,分明写出春消息。
大空声色本无有,宫徵青黄随世识。
达人玄览彻根源,耳观目听纵横得。
禅家会见此中意,戏弄柔毫移白黑。
佳句殷勤致两番,深情邂逅高双璧。
不愁开谢逐东风,全胜当年陇头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仲仁的南岳僧人用水墨画梅花的高超技艺,以及画作中蕴含的禅意和生命力。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用对比手法突出仲仁画梅的独特:普通人画梅用鲜艳颜料,而这位僧人只用黑白水墨。他通过深浅墨色变化,让梅花在纸上"活"起来——枝干苍劲如龙鳞,仿佛能听见风吹枝条的沙沙声,寥寥几笔就画出含苞待放和盛开的梅花,像小太阳般生机勃勃。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展现画作的动态美:花瓣上的淡黄花粉似乎随时会飘落,花蕊纤细却充满力量。最妙的是,明明没有真实梅花的根系,却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里诗人用禅宗思想解释艺术真谛——真正的高人看透万物本质,能从简单的黑白画中"听"到风声,"看"到春天。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升华主题:仲仁像玩游戏般轻松驾驭笔墨,在黑白之间传递梅花的神韵。诗人认为这种艺术境界远超实物,就像禅宗顿悟不需要繁琐步骤。最后以梅花不惧东风凋谢作结,暗示精神境界的艺术比真实梅花更永恒。
全诗巧妙融合艺术鉴赏与禅理:通过"水墨胜丹青""无根却有春"等生动比喻,说明最高明的艺术不在于逼真模仿,而在于捕捉事物灵魂。就像僧人作画时的举重若轻,真正的好作品是创作者心灵境界的自然流露。
华镇
宋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会稽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