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者入祀典歌
仙溪诘曲如回肠,东流赴海何茫茫。凭谁截断天地纪,灌我万顷桑麻场。
钱氏四娘长乐女,黄金如斗提不起。将军岩下自经营,陂溃直随此陂死。
伟哉同县林制科,缗钱十万腰下驮。温泉隘口重累趾,倏忽顾盼成沧波。
熙宁天子重农事,下诏募人急营治。当时阖郡多富家,坐视诏书无一至。
候官长者真仁贤,轻财好施闽人传。有僧踪迹颇诡秘,日日贳酒不还钱。
木兰山前溪面阔,僧为插竹记颠末。溪流缓处可立基,缓处立基基不拔。
入海伐石海为空,上山伐石山为童。三十二门细分布,无云无雨卧长虹。
昔日溪流皆赴海,今日溪流得灌溉。鸡鸣犬吠万家村,隐隐桑麻相映带。
我谓有莆须有陂,有莆无陂莆亦隳。惟莆与陂相终始,莆人思公何尽期。
昨日恩诏下闾里,春秋二祭入新议。借问建言者伊谁,太平郡守周氏子。
现代解析
这首《李长者入祀典歌》用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语言,歌颂了一位为民造福的古代水利英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治水英雄的接力赛 诗歌开头用"仙溪弯弯曲曲像肠子"这样接地气的比喻,带出当地水患难题。接着用三个典型人物展开"治水接力赛": - 钱四娘:一个普通女子,倾尽家财修水坝却失败,最终与堤坝共存亡 - 林制科:地方官员,带着巨款继续修坝,终于成功 - 李长者(诗中"候官长者"):在朝廷号召治水时挺身而出,用智慧完成工程
这种"普通人-官员-贤者"的递进叙事,让治水故事充满戏剧张力。
2. 工程智慧的闪光点 诗人用生活化的细节展现古人的治水智慧: - 神秘僧人用插竹竿的方式标记水文(就像现代工程测量) - 选择水流缓慢处打地基(符合流体力学原理) - 修建32个水闸科学分洪(类似现代水利枢纽) - "无云无雨卧长虹"的比喻,把水坝比作彩虹,既写实又浪漫
3. 民心工程的永恒价值 最后点明工程带来的巨变: - 过去溪水直奔大海,现在能灌溉良田 - 荒芜之地变成"鸡鸣犬吠"的宜居村庄 - 用"有莆无陂莆亦隳"(有田地没水坝,田地也会荒废)的哲理,强调水利是农业命脉
最动人的是结尾:百姓自发建议将李长者列入官方祭祀名单,说明真正造福百姓的人,人民永远铭记。这种"政绩观"在今天依然值得深思。
全诗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水利工程、科学智慧、为民情怀融合在一起,既有"黄金如斗提不起"这样的生动比喻,又有"莆人思公何尽期"的真挚情感,堪称古代版的"民生工程纪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