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天地自然为背景,探讨了宇宙规律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前四句描绘了宏伟的自然景象:大地承载着五岳高山,天空悬挂着日月星辰。宇宙的运行自有其规律(太极主宰万物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平衡和谐的。这里用"俯仰无低昂"形象地说明宇宙的公平性。
中间四句转入哲理思考:一个根本道理(理)贯穿万物,使得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但现实中,人们(晋代文人)却沉迷于空谈玄理,追求虚幻深奥的理论,白白浪费光阴。
最后四句用生动的比喻批评这种现象:就像白天虚度光阴的人,晚上只能面对狐狸野兔(象征危险或困境)。这种风气让天地都为之忧愁,不仅会导致局部(偏方)的衰败,更会带来更大的危机。
全诗通过对比宇宙的和谐有序与人类的虚浮空谈,告诫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沉迷于不切实际的空谈。诗人用"狐兔睨其旁"这样生动的画面,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