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 其十二 九日太慈寺前蚕市

高阁长廊门四开,新晴市井绝纤埃。
老农肯信忧民意,又见笙歌入寺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成都太慈寺前蚕市的热闹景象,以及农民与市民截然不同的心境对比。

前两句写景:高大的楼阁和长廊四面敞开大门,雨后初晴的集市一尘不染。这里用"高阁长廊"展现蚕市建筑的宏伟,"新晴"二字既点明天气,又暗示着清新宜人的氛围。

后两句写人:老农们哪里会相信("肯信"是反语)达官贵人们所谓的"忧民"情怀,因为他们又看见歌舞表演的队伍进入寺庙了。这里通过对比揭示社会现实——当权者嘴上说着关心百姓,实际却沉迷享乐。"笙歌入寺"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欢快的市集场景反衬农民的愁苦 2. 通过"忧民"与"笙歌"的强烈对比,暗讽统治者言行不一 3. "又见"二字说明这种场面已是常态,加深了批判力度

诗人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用白描手法让事实说话,使讽刺更加含蓄有力。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让读者在热闹的画面中感受到底层人民的艰辛。

田况

(1005—1063)信都人,徙居开封,字元均。仁宗天圣间进士。再举贤良方正科。夏竦经略陕西,辟为判官,言治边十四事。历右正言、知制诰。保州之役,以知成德军督诸将攻,坑杀降卒数百人。累官枢密使,以疾罢为尚书右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谥宣简。有《儒林公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