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登临天宁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互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思乡之情。
前四句写景:石阶高耸入云,林间百鸟啼鸣,秋日的阴云在花丛外流转,正午的寺院被竹林掩映显得低矮。这些画面既有空间层次(从地面石阶到高空层云),又有声音与光影的交织(鸟啼、秋阴、午阳),营造出清幽宁静的寺院氛围。
后四句转入抒情:野外的兴致因偶遇僧人而激发,狂放的情怀与同游的客人一起题诗抒发。如今漂泊在江浙一带,但梦里依然思念着关西故乡。这里通过"逢僧""共客"的社交场景,暗示诗人追求超脱又眷恋尘世的矛盾心理,最后用"浮踪"与"归梦"的对比,道出漂泊游子对故土的深情。
全诗的精妙在于:看似随意撷取登山片段,实则用景物切换(云→林→花→竹)和情绪起伏(野趣→狂放→乡愁)形成节奏,最终落在"人虽远游,心系故乡"的永恒主题上,容易引发读者共鸣。语言如"石磴层云""风林百鸟"等组合,既通俗又充满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