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屯营阅兵蓟镇总兵开府处

股肱北平郡,烽火度辽营。特以郎官节,来巡都护兵。

橐驼参阵□,𥷑篥应军钲。三令先庚后,八门死地生。

妖星枉矢堕,杀气蓐收行。象缀吴都燧,羊分宋士羹。

生羌休近塞,熟虏敢渝盟。阅罢时登眺,虹螺忆古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蓟镇总兵在三屯营阅兵的壮观场景,展现了边疆军威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前四句点明地点和人物:北平郡(今北京一带)是朝廷的重要屏障,边境烽火不断。一位带着皇帝命令的官员(郎官)来巡视蓟镇总兵统领的边防部队。

中间八句用生动的阅兵画面展现军容:士兵们像骆驼阵般严整,军乐与锣鼓声交织。将领反复强调军令(三令五申),士兵们在险境中训练突围战术(八门死地)。天上流星划过(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但肃杀之气显示军队已做好战斗准备。军营排列如吴国烽燧般严密,将士们同甘共苦(分食羊肉羹)。

最后四句表达边防决心:警告游牧民族(生羌)不要靠近边塞,归顺的部落(熟虏)不得背叛。阅兵结束后登高远望,看到虹螺山古城,暗示这里有着悠久的军事传统。

全诗通过视听结合的描写(军乐、阵型)、用典(吴都燧、宋士羹)和象征手法(妖星、杀气),塑造出雄浑的边塞氛围,既展现军威,又暗含对和平的守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