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诗

竹里名依华子冈,何年移傍此君堂。
鲜筠裛露丹珠细,劲节淩霄绿玉长。
数亩繁阴飘陆海,万竿疏雨过潇湘。
樽邀梁孝园中月,袖拂元卿径里霜。
羌笛未裁龙竞奏,秦箫欲截凤毛翔。
㛹娟隔幔琴徽冷,葱茜临池水脉香。
居士风流还洛下,故人消息半山阳。
异时看去同谁好,独有王猷兴更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雅致的竹林景观,同时融入了历史典故和文人情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集中描写竹林美景。诗人用"华子冈"这个典故开篇,暗示这片竹林原本是名士隐居之地。随后用"丹珠"形容沾露的竹叶,用"绿玉"比喻挺拔的竹节,把竹子写得既清新又高贵。"陆海"和"潇湘"两个地名,则让竹林显得更加辽阔深远。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转入文人雅事。提到梁孝王和元卿两位历史人物,暗示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羌笛""秦箫"两句用音乐作比,把风吹竹叶的声音比作优美的乐曲。"琴徽冷""水脉香"则通过触觉和嗅觉,营造出竹林清幽的意境。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抒发文人情怀。诗人联想到洛阳名士的风流往事,以及隐居山阳的故人,最后以王徽之(王猷)"不可一日无竹"的典故作结,赞美主人比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爱竹之人更加风雅。

全诗最妙处在于:明明在写竹子,却处处透着文人的品格。那些挺拔的绿竹,既是自然美景,也是文人高洁精神的象征。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就像给竹林镀上了一层文化的光晕,让普通的竹子承载了千年的文人情怀。

吴国伦

(1524—1593)明湖广兴国人,字明卿,号川楼、南岳山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中书舍人擢兵科给事中。以赠杨继盛丧礼忤严嵩,谪南康推官,调归德,旋弃官去。嵩败,再起,官至河南左参政,大计罢归。才气横放,好客轻财,工诗,与李攀龙等号“后七子”。归田后声名更盛。有《甔甀洞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