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隐庵老住碧芦轩

庵中之人不见形,两脚不住以隐名。
此行有似风过海,摸索不著闻其声。
浣花江头万僧市,抵掌笑谈儿辈惊。
一轩碧芦佛手种,霜叶戚戚如诗鸣。
此间谓是留凤处,但恐还作冥鸿征。
卷衣我亦逐师去,分取半庵栖月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僧人的超脱生活,充满禅意和人生哲理。

开篇用"不见形"形容僧人行踪飘忽,像风一样难以捉摸,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这种写法生动展现了隐士的神秘感。

中间部分通过市井的喧闹("万僧市"的嘈杂)与僧人的从容("抵掌笑谈")形成对比,突出僧人超然物外的境界。"碧芦"、"霜叶"的意象既写实又富有诗意,芦苇沙沙作响仿佛在吟诗,暗喻自然之美就是最好的诗歌。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留凤处"寓意这里是高人隐居之地,但"冥鸿征"又暗示这种超脱难以长久保持。结尾"分取半庵栖月明"的想象尤为动人,诗人希望能分享这方净土,在月光下获得内心的宁静。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风声、芦叶、月光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既赞美了隐士的洒脱,也流露出对俗世生活的反思,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

何耕

(1127—1183)宋汉州绵竹人,占籍德阳,字道夫,号怡庵。高宗绍兴十七年四川类试第一。累擢嘉州守,有惠政,与何逢原、孙松寿、宋诲号四循良。孝宗淳熙中历户部郎中、国子祭酒,出知潼川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