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老人在科举考场奋斗四十年后的感慨,字里行间透着沧桑与无奈,却又带着一丝倔强。
开头"场屋悠悠四十年"直接点明主题——科举考试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他跑了整整四十年。"弄镜已华颠"是说自己照镜子时发现头发都白了,画面感很强,让人立刻联想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书生。
"枯木春稀到"和"寒灰火复燃"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像枯树很难再逢春天,像冷灰很难重新燃烧,但他偏偏还存着希望。这种矛盾心理特别真实——明知机会渺茫,却还是不甘心放弃。
中间四句写现实困境:想学隐士过清高生活,却被生计所迫;劝自己随缘看待往来应酬。这种自我安慰透着心酸,就像现代人一边说着"躺平",一边不得不加班。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离乡多年的游子最伤心的是,每次回乡都只能去扫墓。短短两句就勾勒出一个漂泊者与故乡渐行渐远的孤独形象,让人想到现在那些在外打拼、故乡只剩祖坟的打工者。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人在炉边唠家常,但每个字都沉甸甸的。它道出了古今读书人共同的困境: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在坚持与妥协中老去。这种真实的人生况味,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
陈藻
宋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