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晚渡图

长江西来合巴汉,老客经行几一半。
黄牛峡底回双篙,白鹭洲傍见二髦。
林间不得一屋住,徽之种竹𨚗□处。
累日难为市口赊,常时每□沙头渡。
岂不闻万八千丈之天台,蔓青溪上二女子,山桃已熟红如腮。
当时少年不能去,发白秪漫思归来。
石桥飞流转苍翠,也是东行入沧海。
蓬莱方丈望见之,瑶草丛生久相待。
徂鹤犹然未寄书,还家千年兹在诸。
且从刘伶赴一石,明日五斗君其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长江秋日傍晚的渡口画卷,通过旅人视角展现了自然壮美与人生感慨的交织。

开篇用"长江合流"的浩荡景象,暗示人生如逆水行舟。黄牛峡、白鹭洲这些地名不仅勾勒出真实的地理脉络,更用"回双篙""见二髦"的细节,让画面活起来——我们看到船夫奋力撑篙,岸边少年发丝飞扬。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手法制造张力:眼前是连间茅屋都找不到的窘迫,心里却想着天台山的仙境。那"红如腮"的山桃和溪边女子,是诗人对青春与理想的隐喻。石桥飞流最终东入沧海的描写,巧妙将自然景观与人生轨迹重叠。

结尾最耐人寻味:明知蓬莱仙岛遥不可及,却仍选择活在当下。最后两句用刘伶(著名酒徒)的典故,以"明日五斗"的洒脱,化解了前文的怅惘。这种从怅然到豁达的情绪转变,正是全诗最打动人心之处。

全诗就像用文字绘制的山水长卷,既有"舟行江上"的实景描写,又有"神游八荒"的浪漫想象,最终回归到"且饮美酒"的现实智慧,完整呈现了中国文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丁复

元台州天台人,字仲容。仁宗延祐初游京师。被荐,不仕,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有《桧亭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