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怀古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方归汉鼎,一水限吴州。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京口(今镇江)的壮阔景色和历史沧桑,通过大江、古渡、波涛、天色等自然景象,引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长江横贯万里,古老的渡口历经千年岁月。汹涌的江流发出危险的涛声,灰蒙蒙的天空显得格外压抑。这里用"横""渺"等字眼,突显了时空的宏大与苍茫。

后四句怀古:诗人联想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最终都归于晋朝(汉鼎代指国家政权),而眼前的长江曾是吴国的天然屏障。曾经的霸业如今何在?只有清澈的泉水依然流淌。最后两句通过"今何在"与"长自流"的对比,突出了历史变迁与自然永恒的主题。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苍凉感:再辉煌的霸业也会消逝,唯有自然永恒。诗人站在江边,看着不变的江水,想着变幻的历史,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渺小。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