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洲寄古诗一首申山中之约次韵奉谢

憎欲毋已甚,同尘正自佳。
我如张仲蔚,蓬蒿满荒阶。
观化有妙悟,委运增旷怀。
鸿飞正冥冥,鸡鸣漫喈喈。
美人芳杜姿,玩世善打乖。
曲肱有真乐,俟命且洁斋。
身屈道则尊,不事堑与崖。
平生山中约,高致许我侪。
此语二十年,此事行当谐。
试看红尘客,踏破几铁鞋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语言朴实却充满智慧。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生活态度 诗人开篇就说"憎恶和欲望别太过分,和光同尘反而自在",像在劝诫自己:别太较真,学会与不完美的世界和平相处。他自比古代隐士张仲蔚,甘愿住在杂草丛生的破屋里,认为观察万物变化能获得智慧,顺应命运反而让心胸更开阔。

2. 理想人格 诗中描绘了一位"美人"形象(象征理想中的自己或友人),她像香草般高洁,却懂得用幽默应对世俗。穷得只能枕着胳膊睡觉,却觉得快乐;安于现状却保持精神洁净。这种"身体可以受委屈,但精神必须高贵"的处世哲学,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风骨。

3. 人生选择 最后诗人提到二十年前的山中隐居约定,现在终于要实现了。结尾特别生动:你看那些在红尘中奔波的人,把铁鞋都磨破了,暗示多数人盲目追求名利,而智者选择简单生活。就像现代人常说的"别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诗人早在百年前就悟到了这个道理。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生活化的比喻(杂草破屋、磨破铁鞋)讲深刻哲理,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改变世界,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这种"躺平但不摆烂"的智慧,对今天焦虑的现代人依然有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