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暨诸君登毗卢阁饮樵沙道院和韵

公昔建节三吴时,手辟沧浪遂高旷。
公今入为六卿长,心与云烟遥荡飏。
载酒常寻老树边,吟诗独立浮图上。
朝坐持衡鉴自明,暮归蜡屐神犹壮。
屏驺散步路人惊,呼为地仙争攀仰。
闻昨重阳登杰阁,凭阑饱看青霞障。
云高秋野鹗雕盘,日落烟村鸡犬放。
蓟丘险地古渔阳,战守千秋几霸王。
荆榛台下吊燕昭,风雨云中怀魏尚。
兴来扫壁恣挥毫,澒洞势如江水涨。
同游宾佐束手观,引墨操斤仰大匠。
篱外黄花如解人,葳蕤故绕蒲萄杖。
顾我忝为王翰邻,隔墙往往闻清唱。
泾流河伯敢欣然,面目向洋聊一望。
蜀笺岂但木瓜投,似把天浆充馈饷。
和诗持报屡逡巡,欲画葫芦难依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官("公")从地方到中央的仕途经历,以及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争攀仰")用对比手法展现主人公的双重形象:白天是严肃的六部长官("持衡鉴自明"指公正执法),晚上却化身洒脱文人("蜡屐"指木屐,表现闲适)。最有趣的是百姓看到这位不摆官架子的高官散步时,竟把他当作神仙般崇拜,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人物的亲民魅力。

中间部分("闻昨重阳"到"怀魏尚")像一组电影镜头:先展现重阳登高的壮阔画面——秋云中的猛禽盘旋,暮色里的村庄炊烟,构成一幅金秋写意画。接着笔锋一转,通过"蓟丘""渔阳"等历史地名,引出对燕昭王(战国明君)、魏尚(汉代名将)的追忆,在美景中注入历史厚重感。

最后部分("兴来扫壁"到结尾)最显才情:主人公酒酣题诗时笔势如江涛汹涌,同僚们像看大师做工般屏息围观。最妙的是连菊花都懂人情,主动缠绕他的手杖。结尾处作者自谦说自己的和诗像"画葫芦",既呼应前文"挥毫"的场景,又用生活化的比喻道出文人雅趣。

全诗亮点在于:通过"登高饮酒-怀古抒情-即兴创作"的线索,把官员的公务形象与文人的洒脱形象完美融合。历史典故(如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运用不显晦涩,反而让眼前的秋景更显深邃。最后黄花绕杖的拟人描写,更是给全诗添了一抹灵动的暖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