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卓明堂议修筑北冲河口

五指参天五岳呈,四州导水四山倾。地脉不缘沧海断,中原垂尽睹全琼。

特起昆崙浮浩瀁,居然福地拟蓬瀛。鸿荒世远不可辨,唐虞声教朔南并。

郡县开疆始秦汉,舆图一统归皇明。玉旨一从褒甸服,珠崖千古表神京。

海滨弦诵追邹鲁,天上夔龙翊治平。乡里衣冠今不乏,登高望远几含情。

爰稽往牒纪图谶,大魁五解须汇征。数过时考今则可,后有作者谁先鸣。

北冲河口尚未塞,女娲补炼须经营。裁成辅相固有道,望景观卜希前旌。

弱龄荏苒今衰晚,去来吾党欣逢迎。维时天中际佳节,嘤鸣求友罗群英。

蒲觞綵缕纷竞劝,玄谈四座俱高声。就席探韵陈风雅,稽首神天为主盟。

卓明堂前一杯酒,上帝肸蚃一墙羹。肝胆镌铭谐楚越,市义好德垂休名。

从此山灵增气色,风云际会符嘉祯。五百名世应时出,三千礼乐对纵横。

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雍熙世拟华胥国,蛮荒时筑受降城。

逸史赓歌摘苏句,载称奇绝冠平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海南岛(古称"琼州")的地理风貌和历史发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地理赞歌(开头到"舆图一统归皇明")
用"五指山像五岳耸立,四条水系从四面山中流出"这样生动的比喻,展现海南壮丽的自然景观。强调海南虽与大陆隔海相望,但始终是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上古尧舜时期到明代都沐浴着中原文明。

2. 人文盛况("玉旨一从褒甸服"到"天上夔龙翊治平")
描写海南文化教育的繁荣,说这里的读书风气堪比孔孟故乡(邹鲁),人才辈出如同辅助舜帝的贤臣(夔龙)。通过"乡里衣冠今不乏"等句,展现当地文教昌盛、人才济济的景象。

3. 现实关切("爰稽往牒纪图谶"到"女娲补炼须经营")
转折到现实问题,指出北冲河口需要治理修缮。用"女娲补天"的典故,比喻治理河口的紧迫性,呼吁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4. 美好愿景("弱龄荏苒今衰晚"到结尾)
描写端午节文人雅集的场景:饮酒赋诗、畅谈理想。最后以宏大的愿景作结,期待海南能涌现更多人才,实现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的盛世景象,甚至让蛮荒之地变成文明之邦。

全诗特色:
- 善用对比:将海南的"蛮荒"历史与"邹鲁"文明对比
- 巧用典故:如女娲补天、华胥国等,增强表现力
- 时空交错:从上古写到当下,再展望未来
- 情感真挚:既有对家乡的自豪,也有建设家乡的热情

这首诗就像一幅海南的"立体画卷",既让我们看到古代海南的山川美景,又感受到当地文人的家国情怀,最后还传递出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信念。其中"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等句,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