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朝宁王朱宸濠造反的历史事件,用通俗的比喻来说就像一场家族内斗引发的国家动荡。
前四句像新闻快讯:吴王刘濞(这里借古喻今指宁王)早就野心勃勃,南方终于爆发动乱。皇帝调动四方兵力平叛,这场正义之战是为了告慰天下百姓。这里"天讨"二字很关键,强调皇帝出兵是替天行道,给造反定了性。
中间两句是百姓心声:苦难已经够多了,实在不想再看战乱("何烦见");那些煽动叛乱的谣言("流言"),听了更让人揪心。诗人用"不忍听"三个字,传递出普通人对战争的厌恶。
最后两句最有戏剧性:本该相亲相爱的皇室宗亲("亲睦礼"),如今却要兵戎相见。皇帝从庄严的皇宫("彤庭")发出哀痛诏书,这个画面充满讽刺——朱红色的皇宫本象征喜庆,现在却充满悲凉。诗人用"可怜"二字,既同情皇帝的无奈,也暗讽皇族斗争的残酷。
全诗妙在把政治事件写得像家庭伦理剧:一边是官方正义凛然的平叛宣言,一边是百姓对战争的疲惫,最后落在皇室亲情破裂的悲剧性上。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无论古今,权力斗争受伤最深的永远是普通人。
陈沂
(1469—1538)明南京人,先世本浙江鄞县人,以被征入太医院居南京,字宗鲁,后改鲁南,号石亭。陈钢子。正德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讲。以不附张璁出为江西参议,历山东参政,又为张璁所中,改行太仆卿致仕。少好东坡,中岁乃宗盛唐,为文出入《史》、《汉》,工画及隶篆,亦能作曲。与顾璘、王韦称金陵三绝,又益以朱应登称四家,并有“弘治十才子”之誉。著作甚富,有《金陵古今图考》、《畜德录》、《金陵世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