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咏史
海门一点,驾素车白马,怒潮来去。
回首苏台金虎气,断送几场歌舞。
鄢郢家门,荆蛮带砺,两地应难补。
英魂犹在,空余血泪凝注。
五千甲楯行成,十年生聚,轧轧勾章橹。
吴越兴亡关底事,都作寒江烟雾。
入楚旌旗,盟齐岁月,寂寞浑无据。
芦中人杳,区区恩怨何苦。
回首苏台金虎气,断送几场歌舞。
鄢郢家门,荆蛮带砺,两地应难补。
英魂犹在,空余血泪凝注。
五千甲楯行成,十年生聚,轧轧勾章橹。
吴越兴亡关底事,都作寒江烟雾。
入楚旌旗,盟齐岁月,寂寞浑无据。
芦中人杳,区区恩怨何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百字令·咏史》用现代语言解读,其实是在借吴越争霸的历史故事,抒发对兴衰成败的深刻感慨。
开篇用"海门一点,驾素车白马"的画面感很强——就像电影镜头突然拉近,让我们看到钱塘江潮水中,传说中伍子胥化作的"白马素车"随浪起伏。这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暗示全篇要讲吴越恩怨。
中间部分像历史快剪镜头:先闪过吴王夫差在苏州姑苏台的奢靡生活("金虎气"指宫殿奢华),又切到越王勾践"十年生聚"的隐忍(五千士兵假装投降,实则卧薪尝胆)。作者用"轧轧勾章橹"这个细节——描写越国战船发出的声响,让历史场景顿时鲜活起来。
最妙的是"吴越兴亡关底事"这句,突然跳出历史叙事,像导演的画外音:这些轰轰烈烈的争霸,如今看来不过是江上转瞬即逝的烟雾。最后"芦中人杳"用伍子胥逃亡时遇渔夫相救的典故,点明主旨:个人恩怨在历史长河中何其渺小,何必执着不放?
全篇把历史典故、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编织在一起,既有"怒潮来去"的壮阔画面,又有"血泪凝注"的情感浓度,最后升华到看淡恩怨的豁达境界。就像用诗词拍了一部历史哲理短片,让人在惊涛骇浪中看见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