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风台送刘克让先生之沛县邑庠

高台峥嵘凌空开,下瞰丰沛何雄哉。群山蜿蜒起东北,猛势飞度青徐来。

芒砀前临如却据,行人犹指龙潜处。只今龙去三千霜,汉家事业烟苍苍。

山东日落海天阔,大风自起云飞扬。沛中故迹今如此,惟有高台未倾圮。

送君去兮空浩歌,江南三月春色过。姑苏台前一杯酒,落花漫漫芳草多。

渡江水远山嵯峨,它时相思情奈何。情奈何,将焉歇,君当忆我姑苏之夕阳,我当望君歌风之明月。

缄书共达长淮流,两地因之慰离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友人时的壮阔景色和深厚情感,语言豪迈又不失细腻。

开篇用高耸入云的"歌风台"引出视野——从这里俯瞰刘邦的故乡丰沛地区,群山如巨龙从东北方奔腾而来,历史感扑面而来。提到芒砀山(刘邦起义地)时,用"龙潜处"的比喻暗示这里曾是帝王发迹之地,但如今三千年过去,汉朝辉煌已如烟云消散,只留下苍茫天地间的大风依旧呼啸。这种今昔对比凸显了历史的沧桑。

中间转入送别主题:沛县古迹多已湮灭,唯有这座高台依然屹立。在江南三月春色将尽时,诗人在姑苏台(苏州著名景点)与友人饮酒话别。这里用"落花漫漫芳草多"的暮春景象,暗喻离别在即的惆怅。

最后抒发别后思念:想象将来隔着山水互相思念的画面——友人会想起姑苏台的夕阳,自己会遥望歌风台的明月。提议通过淮河水系传递书信,以此慰藉分离之苦。这种双向思念的描写,把普通的送别提升到了精神共鸣的高度。

全诗巧妙融合了三种元素:一是雄浑的地理景观(高山大河),二是厚重的历史典故(汉朝兴衰),三是真挚的友情。通过时空的交错(古今对比、两地相思),既展现了天地之壮美,又道出了人间情谊的珍贵。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在浩瀚时空中依然坚守友情的执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