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故事,但诗人借古讽今,感慨当下人才不被重视的现实。
前两句"昭王灵气久疏芜,今日登台吊望诸"是说:燕昭王当年那种求贤若渴的精神早已消失,今天我登上黄金台,怀念那位为燕国报仇的将军乐毅(乐毅被封为"望诸君")。这里用"灵气疏芜"形容求贤精神的消亡,用"吊"字表达对往昔的追念。
后两句"一自蒯生流涕后,几人曾读报燕书"用了两个典故:蒯通(蒯生)曾为乐毅的遭遇痛哭,而乐毅写过《报燕惠王书》表明忠心。诗人在这里感叹:自从蒯通为乐毅流泪之后,还有几个人真正读过乐毅表明心迹的信呢?暗指现在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重视人才的价值。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用黄金台这个象征招贤纳士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当今社会不重视人才的失望。语言简洁但意味深长,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引发对人才问题的思考。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