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乌蛮滩谒伏波庙四首 其四

柱分南裔恢皇度,碑勒燕然兆女戎。
一样亲臣连桂掖,到头功罪欲谁从。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位历史名将的遭遇,探讨了功过是非的评判标准,展现了作者对历史评价的深刻思考。

前两句用两个典故形成鲜明对比:东汉马援在南方立铜柱标榜功绩("柱分南裔"),而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却因家族谋反被牵连("碑勒燕然兆女戎")。这两个相似的立功行为,最终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

后两句点出核心矛盾:同样是皇帝亲近的重臣("一样亲臣"),同样在重要部门任职("桂掖"指中枢机构),但最终的功过评判("到头功罪")却难以定论。最后一句的反问"欲谁从"直指历史评价的主观性——我们究竟该相信谁的判断标准?

全诗用简洁的对比手法,揭示了三个深刻主题: 1. 历史评价的吊诡性:相似的功绩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历史定位 2. 政治命运的无常:即便是功勋卓著的亲信大臣,也可能突然沦为罪人 3. 评判标准的相对性:功过是非往往取决于当权者的立场而非事实本身

这种对历史评价的质疑,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看待历史人物时应保持辩证思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