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自关辅来言秦民之东徙者馀数十万口携持负戴络绎山谷间昼餐无糗糒夕休无室庐饥羸暴露滨死无几间有为秦声写去国之情者其始则历亮而宛转若有所诉焉少则幽抑而悽厉若诉而怒焉及其放也呜呜焉愔愔焉极其情之所之又若弗
扶桑西距若华东,尽在天王职贡中。
一自秦原有烽火,年年选将戍河潼。
一自秦原有烽火,年年选将戍河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乱时期百姓被迫迁徙的悲惨场景,以及边疆将士常年征战的无奈。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幅流民图:数十万关中百姓扶老携幼逃难,白天没干粮充饥,夜晚没房屋休息,许多人饿得瘦骨嶙峋倒在路边。其中有人唱起秦地民歌,歌声从开始的哀怨倾诉,逐渐变成凄厉控诉,最后化为无言的呜咽——这层层递进的描写,像电影镜头般让读者看到难民情绪的变化。
后四句转向边疆战事:虽然日本(扶桑)到华山都在天朝版图内,但自从秦地(陕西)燃起战火,朝廷就年复一年派兵驻守潼关和黄河防线。这里用"年年"二字特别有力,既暗示战争的无休无止,又暗含对朝廷穷兵黩武的讽刺。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两种声音的对比:前面是百姓如泣如诉的民歌,后面是永不停歇的战鼓声。诗人没有直接批评时政,但通过这两种声音的交织,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种"以声写情"的手法,比直接说教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