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探讨了如何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主题,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比喻,非常接地气。
前四句讲评判标准要严格。就像书法有优劣之分,人也该清楚辨别对错("邪正根")。但真理不会消失,就像寒来暑往、日月星辰这些自然规律永远存在一样。这里用季节更替和永恒的天体作对比,说明真理的稳定性。
中间两句用天气现象打比方:乌云或许能暂时遮天("浮云岂不翳"),但晴朗的本质不会改变。意思是错误言论或许能迷惑人一时,但真相终将大白。
最后两句是核心警告:写历史("笔削"指修改史书)不能歪曲事实,否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那些固执己见、颠倒是非的人("执拗"),其实就是制造混乱的罪魁祸首。
全诗像一位正直的老者在提醒我们:面对复杂信息时要保持清醒,既要像严格的书法官一样明辨对错,又要明白真理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客观存在。特别是最后关于"乱源"的比喻,至今仍适用于网络时代——当事实被扭曲时,往往就是社会混乱的开始。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