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废弃的道观景象,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先,“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形象地描述了道观周围的山峰和道观的历史。青幛就是青色的山壁,丹田则是道家术语,这里指道观的中心位置。诗人说山壁靠在道观的中心,暗示道观坐落在山间,而道观已经荒凉了数百年,给人一种岁月沧桑的感觉。
接着,“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天”表达了诗人对道观中桂树和天界的认识。桂树在诗中象征道观的生命力,而“大罗天”则代表道家追求的境界。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对道观中自然之美的赞赏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描绘了道观内部的环境。药败的金炉火和苔痕斑斑的玉女泉,表现出道观已经荒废,曾经的热闹和辉煌已不复存在。这种对比,增强了诗人对道观荒凉景象的感受。
“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反映了道观现在的情况。壁画是道观中常见的装饰,而诗中说“无壁画”,意味着道观已经破败不堪。阶烟则是指道观中的台阶上升起的烟雾,暗示道观已经废弃,无人问津。
“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描绘了道观周围的景色。三春节指的是春天,花柳则象征着生机和美好。江山四望悬则形容四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诗人通过对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最后,“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出尘网意味着摆脱尘世的束缚,狎神仙则表示诗人渴望与神仙为伍。这两句话体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废弃道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超脱尘世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人生观。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