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赞臣之山东 其一
暮年伤离别,为无相见期。
我非暮年人,胡为心伤悲。
所悲方壮年,血气先已衰。
形神日憔悴,酬酢多支离。
四十已无分,安敢望期颐。
纵使幸不死,时局方艰危。
前路虽茫茫,结局已可知。
生离是死别,难为分手时。
我非暮年人,胡为心伤悲。
所悲方壮年,血气先已衰。
形神日憔悴,酬酢多支离。
四十已无分,安敢望期颐。
纵使幸不死,时局方艰危。
前路虽茫茫,结局已可知。
生离是死别,难为分手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到中年面对离别的无奈与感伤,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反差的痛苦
诗人开篇就说"我明明不是老年人,为什么心里这么难过",这种矛盾感很真实。中年人本该是精力旺盛的年纪,但诗人感觉自己已经"身体跟不上精神",像台生锈的机器,连日常应酬都力不从心。这种"未老先衰"的焦虑,很多现代人也能感同身受。
2. 时代的重压
诗中"时局艰危"四个字道破天机。诗人所处的动荡年代,让四十岁的人都不敢奢望长寿(期颐指百岁),这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让每次离别都像永别。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但中年人面对经济压力、健康危机时的无力感,和诗中情绪是相通的。
3. 克制的爆发
全诗最震撼的是最后两句。诗人没有痛哭流涕,而是冷静地说"这次分开可能就是永别",这种压抑的绝望比嚎啕大哭更有冲击力。就像现代人送别时强忍泪水说"保重",平静之下藏着惊涛骇浪。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最朴实的语言(如"血气先衰""形神憔悴"),说出了每个被生活磋磨过的中年人都懂却说不出的感受。特别是"生离是死别"这句,把中年人对生命无常的认知,对未来的悲观预期,都凝练成了令人心颤的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