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潭展墓示子侄
旧庵在山顶,去此五里馀。创谋自吾祖,迁就今所居。
往时僧不多,苟且完室庐。至于五十载,风雨荒榛芜。
先人乐溪山,每到尝踌躇。深怜栋宇弊,缔构新是图。
凿岩辟幽径,开门揖清虚。高堂闳且深,三山列庭隅。
或禅或教律,济济跄衣裾。先茔旧所卜,乃在西南隅。
松筠老且茂,云气时卷舒。政和甲午岁,予解寿春符。
宽恩得真祠,展省来郊墟。清酹奠墓隧,诰轴焚金朱。
报效未云讫,涕泗徒涟如。朅来就堂宇,会饮族属俱。
夜深灯火明,山静竹柏疏。翻思昔日营,似为今所须。
先人笃好善,雅志在诗书。于公有阴德,高大其门闾。
虞诩名升卿,其后果不诬。嗟余忝厥修,覆败良可虞。
作诗以自警,其无迷厥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回到家乡祭祖时,看到家族变迁有感而发写下的。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三个层次的内容:
1. 家族变迁史 开头回忆山顶的老房子是祖父建的,后来荒废了五十多年。父亲喜欢这里的山水,重新修建了宅院,开辟小路,建起高大的厅堂,让家族重新兴旺起来。祖坟选在西南角,松竹茂盛,云雾缭绕,显得庄严肃穆。
2. 祭祖场景 作者在政和甲午年(1114年)卸任官职后,带着朝廷封赠的诰书回乡祭祖。在墓前洒酒祭奠、焚烧诰书时,想到自己还没完全实现家族期望,忍不住流泪。当晚和族人们在新宅聚会,夜深人静时看着灯火与竹影,突然觉得当年父辈建这房子,好像就是为今天团聚准备的。
3. 家风传承 最后反思家族传统:父亲乐善好施,重视读书("于公有阴德"用汉代于定国父亲积德使家门兴盛的典故)。作者自愧不如先人,担心败坏家风,所以写诗警醒自己不忘初心。诗中"虞诩名升卿"的典故,是用东汉名臣虞诩的故事,暗示名字(诩)和品行(升卿)要相符,表达了对自己的鞭策。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盖房子、祭祖、家族聚会这些生活场景,串起三代人的故事 - 没有说教,而是通过"深夜看灯火""松竹云雾"等画面自然流露情感 - 最后落脚到"别忘本"的朴素道理,就像现代人常说的"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