舣舟大藤峡口武陵使至忽奉福唐珍牍附以古风
避兵穷岭海,我岂文休孙。
慨彼鸣凤郊,化为逐鹿原。
北吹战尘腥,南接瘴雾昏。
森然一彗孛,敢近六龙暾。
转舟大藤峡,脱死鳄与鼋。
缆袅苍崖树,落日衔未吞。
忽得素书尺,若闚黄裳坤。
招我以隐沦,雉泽遗尘樊。
游心太易初,攈逐万化根。
耿光百世后,乐此不亡存。
宁知虎符下,拥公万旌幡。
英威祖豫州,非心折王敦。
从容谢东山,逆气沮桓温。
自昔国其国,治忽信有源。
岂容社稷镇,端老孤独园。
至人心淑清,一为斯民浑。
胡骑却长啸,晋史徒清言。
武侯挥白羽,亦有军务繁。
要封鲸鲵观,复睹宸极尊。
功成去冥冥,与我俱鸿轩。
慨彼鸣凤郊,化为逐鹿原。
北吹战尘腥,南接瘴雾昏。
森然一彗孛,敢近六龙暾。
转舟大藤峡,脱死鳄与鼋。
缆袅苍崖树,落日衔未吞。
忽得素书尺,若闚黄裳坤。
招我以隐沦,雉泽遗尘樊。
游心太易初,攈逐万化根。
耿光百世后,乐此不亡存。
宁知虎符下,拥公万旌幡。
英威祖豫州,非心折王敦。
从容谢东山,逆气沮桓温。
自昔国其国,治忽信有源。
岂容社稷镇,端老孤独园。
至人心淑清,一为斯民浑。
胡骑却长啸,晋史徒清言。
武侯挥白羽,亦有军务繁。
要封鲸鲵观,复睹宸极尊。
功成去冥冥,与我俱鸿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的文人遭遇,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描写了战乱中的逃亡场景。诗人说自己为躲避战乱逃到岭南海边,感叹曾经祥和的郊野(鸣凤郊)如今变成了战场(逐鹿原)。北方战火弥漫,南方瘴气昏沉,天边还出现了不祥的彗星,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动荡不安中。
中间部分讲述诗人乘船逃到大藤峡口,暂时脱离了危险。这时突然收到友人(武陵使)的来信,信中劝他隐居山林。诗人产生了归隐的念头,想远离尘世纷扰,追求精神上的超脱。
但随后笔锋一转,谈到国家正需要人才。诗人列举了历史上力挽狂澜的英雄:祖逖(祖豫州)不屈服于叛将王敦,谢安(谢东山)挫败了桓温的野心。他认为治国之道有其根源,不能任由国家重镇变成荒芜之地。
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抱负: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心系百姓。他批评晋朝士人空谈误国(晋史徒清言),赞赏诸葛亮(武侯)既能挥军作战又能处理政务。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后功成身退,像大雁一样自由翱翔。
全诗展现了古代文人在乱世中的典型心态:既有避世隐居的念头,又怀有济世安民的抱负,在个人安危与国家责任之间挣扎。诗中运用大量历史典故,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选择,表达了诗人对"达则兼济天下"理想的坚持。
许翰
(?—1133)开封襄邑人,字崧老。哲宗元祐三年进士。徽宗时为给事中,以言事落职。钦宗靖康初复官,历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事,因议论不合贬官。高宗拜尚书右丞兼权门下侍郎,极论李纲忠义,高宗未许,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旋被劾遭斥逐。有《襄陵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