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翁妪

束艾楚俗愚,铸金秦民怖。
何年斲云根,偶立此翁妪。
千春衣莓苔,偕老食风露。
世人轻结发,覆水或旦暮。
乃羽无情缘,永与天壤固。
停舟一访古,久欲祛此锢。
父老向我言,曾是梁朝墓。
衣冠化黄土,古丘亦成路。
当年殉金棺。兹物独如故。
阅世如过客,兴亡了不悟。
时借牛砺角,敲火戏童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对石雕老夫妇像历经沧桑却始终相伴的故事,通过对比人间的无常与石像的永恒,引发对爱情与历史的思考。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石像的永恒(前八句)
用对比手法写石像的特别——楚地人用艾草扎人偶祈福显得愚昧,秦地人铸造金属神像让人恐惧,而这对比之下,这对偶然被雕刻出来的石像老夫妇却能在风吹雨打中相伴千年。诗人借此讽刺世人婚姻脆弱("覆水或旦暮"指夫妻反目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快),反衬石像"无情却永恒"的奇妙。

2. 历史的启示(中间八句)
当诗人停船探访时,当地老人告诉他这里是南朝梁代的古墓。昔日华丽的衣冠已化作黄土,墓丘也变成了道路,只有这对石像依然如故。这里通过"衣冠"与"黄土"、"古丘"与"路"的强烈对比,突显时间的力量。

3. 现实的荒诞(最后四句)
诗人突然笔锋一转,写石像在现代的窘境:它们被农民当作拴牛桩(牛在石像上磨角),被孩童当作打火石玩耍。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让永恒的见证者沦为了日常工具,形成荒诞又深刻的对照。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三层对比:
- 石像的无情 vs 人间的善变
- 古代的辉煌 vs 今日的平凡
- 永恒的象征 vs 现实的功用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自己从石像的遭遇中体会:所谓永恒在时间面前也是过客,轰轰烈烈的历史最终会变成孩童手中的玩具。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比直接抒情更有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