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昨宵不寐,检许伯建兄壬戌九月初十赐劄,有作,寄君渝州。(三月二十六日夜)(癸亥)
怅念归欤后。
几星霜,海桑屡变,早衰蒲柳。
樀埴东西南北路,梦绕余家巷口。
问过雁,天涯安否。
近者疏慵迟作答,为双眸瞽废抄胥手。
成恶习,君原宥。
石桥回首三年又。
叩萧斋,风斜雨细,憬憧初逅。
送别殷殷重珍重,泥滓君鞋湿透。
感伐木,嘤鸣求友。
此际心潮潮起落,对孤灯,展诵来书久。
寒料峭,孤灯豆(余以石油灯照明)。
几星霜,海桑屡变,早衰蒲柳。
樀埴东西南北路,梦绕余家巷口。
问过雁,天涯安否。
近者疏慵迟作答,为双眸瞽废抄胥手。
成恶习,君原宥。
石桥回首三年又。
叩萧斋,风斜雨细,憬憧初逅。
送别殷殷重珍重,泥滓君鞋湿透。
感伐木,嘤鸣求友。
此际心潮潮起落,对孤灯,展诵来书久。
寒料峭,孤灯豆(余以石油灯照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一位老人写给远方老友的深情书信,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岁月变迁中的真挚友情。
上阕(前半部分)像老友唠家常:自从分别后,岁月如流水,世事如沧海变桑田,我这棵"早衰的蒲柳"(自嘲年老体衰)虽然像盲人拄杖般摸索前行,梦里却常回到我们当年相遇的巷口。想托大雁问问你过得怎样,却因老眼昏花、手抖难写字,迟迟没回信,希望老朋友别见怪。
下阕(后半部分)转入温暖的回忆:三年前在石桥边重逢,冒着斜风细雨去你家拜访,那是我们初次深交。记得分别时你反复叮嘱"珍重",连泥水打湿鞋子都不在意。此刻在油灯下重读你的来信,就像听到山林里鸟儿呼唤同伴的鸣叫,让我的心潮起起伏伏。春寒料峭中,只有如豆的灯火陪着我。
全词妙在三个生活细节:湿透的鞋(见友情之深)、颤抖的手(显老态)、如豆的油灯(衬孤寂),把"少年交情老来伴"的情谊写得格外动人。就像两位白发老人围炉夜话,一个说"我老得字都写不动了",另一个答"记得当年你冒雨来看我",平淡中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