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仙都山闻松声作

仙都古洞天,云阙高嵲嵲。
新宫欣然成,碧瓦灿鳞列。
我时宿■(王禁)房,六月失烦热。
松声起中夜,梦枕忽惊辍。
天籁鸣虚徐,玉箫递泠彻。
凤歌谐律吕,鹤舞想应节。
安知非群仙,宴罢摇佩玦。
从来筝笛耳,一洗万想灭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仙都山夜宿时,被松声唤醒的奇妙体验。全诗用生动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充满仙气的山中世界。

开头四句先勾勒仙都山的样貌:古老的洞天福地,云雾缭绕的高耸楼阁,新建的宫殿在阳光下碧瓦闪烁如鱼鳞。这里用"嵲嵲"形容山势高峻,"灿鳞列"比喻瓦片反光的视觉效果,让读者仿佛看到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建筑群。

中间八句是诗的核心部分。诗人六月在此避暑,正享受着难得的清凉,半夜却被松声惊醒。这松声非同寻常——像天籁般空灵悠扬,如玉箫声清澈透亮;又像凤凰和鸣般合乎音律,让人联想到仙鹤随节拍起舞。诗人甚至怀疑:这会不会是群仙宴饮结束后,身上玉佩碰撞发出的声响?这里用"虚徐"形容声音的飘渺,"泠彻"表现声音的清澈,通过凤凰、仙鹤等仙家意象,将普通的松涛声升华成仙界音乐。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听惯了凡俗的筝笛之声,此刻的松声洗净了心中所有杂念。这里的"筝笛耳"代表被世俗音乐污染的听觉,"万想灭"则生动表现了心灵得到净化的状态。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自然声响艺术化:松涛本是普通自然现象,诗人却通过丰富联想,将其幻化成仙界音乐会。这种将平凡升华为神奇的笔法,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体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诗中"热"与"凉"、"闹"与"静"的对比,更突出了山中避暑时那份难得的清净体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