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夜见点苍山云绵互如练与月色相丽数十里不断光景奇绝

好山既殊绝,复此山月升。月高已到地,举头见崚嶒。

白云展素练,如雪还如缯。其气欲碍月,究竟力不胜。

谓山得静体,清竫无摧崩。谓云了无物,生灭时相仍。

可灭自不灭,静者动所凭。相忘更相待,璧月悬宵镫。

夜定万窍寂,所见得未曾。欲发广长舌,妙理吾何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四月十五夜晚,诗人看到苍山与月色、云彩交织的绝美景象,并由此引发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美景描写(前八句): 诗人先赞叹苍山的独特美景,又遇上月亮升起。月光洒满大地,抬头看见高峻的山峰。白云像展开的白绸带,又像雪白的丝织品。云气似乎想阻挡月光,但终究敌不过月光的穿透力。这里用"素练""雪""缯"等比喻,把月光下的云海写得既纯净又灵动。

2. 哲理思考(中间八句): 诗人开始思考:山是静止的,却稳固永恒;云看似虚无,却不断变幻生灭。看似矛盾的二者其实相互依存——云的流动需要山的静止作为依托,而山的静默也需要云的动态来衬托。就像月亮(璧月)和灯盏(宵镫),看似对立实则和谐共存。

3. 感悟升华(最后四句): 夜深人静时,这罕见的美景让诗人震撼。他想用佛家"广长舌"的智慧来解说其中奥妙,却又谦逊地表示自己难以参透。这种"欲说还休"的处理,反而让诗意更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画面感极强:月光、云海、山峦构成一幅水墨画 - 充满哲思:通过自然景象探讨"动与静""永恒与变幻"的关系 - 语言清新:虽然讨论深奥道理,但用"白绸带""雪"等日常比喻让描写很接地气 - 留有余味:最后不直接说破道理,让读者自己体会

就像我们看着天上流动的云彩发呆时,突然对生活有了新感悟一样,诗人把这种"顿悟瞬间"写得既优美又深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