鲊虎行
鬼门关前人似海,猛虎捉人如捉鬼。
人鲊瓮中虎杂居,居民鲊虎如鲊鱼。
为言前宵伥鬼来,悲风萧萧林木摧。
山根旧有伏机弩,弩末不能穿虎股。
不如左手提铁叉,右手打铜鼓。
虎闻鼓声见叉影,竿尾箕晴怒而舞。
是时虎意已无人,人亦不复目有虎。
划然一啸当一叉,一叉虎口开血花。
抽叉摔虎四山响,月破风腥一虎仰。
双杖椎鼓雨点尘,沈沈九地追虎魂。
天明曳虎归茅屋,不寝其皮食其肉。
生吞活剥呼巨觥,白酒黄粱一齐熟。
我闻色变眉欲飞,是食人多毋乃肥。
彼云食虎可避瘴,未下盐豉敢相饷。
摇头谨谢阿罗汉,愿君努力加餐饭。
欣然就食甘如饴,风毛雨血忘朝饥。
吁嗟乎周处南山除一害,李广北平官不拜。
我如鸡肋感曹公,尔自彘肩壮樊哙。
歌成旷野良足豪,嚼过屠门亦称快。
慎勿消息传入城,县官来收虎皮税。
官来收税尚犹可,吏食尔虎如食菜。
尔有虎皮何处卖。
人鲊瓮中虎杂居,居民鲊虎如鲊鱼。
为言前宵伥鬼来,悲风萧萧林木摧。
山根旧有伏机弩,弩末不能穿虎股。
不如左手提铁叉,右手打铜鼓。
虎闻鼓声见叉影,竿尾箕晴怒而舞。
是时虎意已无人,人亦不复目有虎。
划然一啸当一叉,一叉虎口开血花。
抽叉摔虎四山响,月破风腥一虎仰。
双杖椎鼓雨点尘,沈沈九地追虎魂。
天明曳虎归茅屋,不寝其皮食其肉。
生吞活剥呼巨觥,白酒黄粱一齐熟。
我闻色变眉欲飞,是食人多毋乃肥。
彼云食虎可避瘴,未下盐豉敢相饷。
摇头谨谢阿罗汉,愿君努力加餐饭。
欣然就食甘如饴,风毛雨血忘朝饥。
吁嗟乎周处南山除一害,李广北平官不拜。
我如鸡肋感曹公,尔自彘肩壮樊哙。
歌成旷野良足豪,嚼过屠门亦称快。
慎勿消息传入城,县官来收虎皮税。
官来收税尚犹可,吏食尔虎如食菜。
尔有虎皮何处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虎搏斗,通过生动的场景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对抗。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恐怖的开场(前四句)
用"鬼门关""人似海"营造阴森氛围,把老虎比作捉鬼的恶魔,而居民反过来把老虎当鱼腌制。这种互相猎杀的比喻,暗示着生存竞争的残酷。
2. 猎虎准备("为言前宵伥鬼来"至"右手打铜鼓")
借伥鬼传说渲染恐怖气氛,说明普通武器(弩箭)对老虎无效,必须用铁叉铜鼓这样的原始工具。铜鼓的声响既是驱虎手段,也是战斗号角。
3. 生死搏斗("虎闻鼓声见叉影"至"月破风腥一虎仰")
用电影般的镜头描写搏斗过程:老虎发怒狂舞,人虎互相逼视,最终猎人一叉刺中虎口。血腥的胜利场景中,"月破风腥"四个字既写实又充满诗意。
4. 胜利狂欢("双杖椎鼓雨点尘"至"白酒黄粱一齐熟")
村民像庆祝节日般处理虎尸:敲鼓追魂、拖回茅屋、剥皮吃肉。生吞活剥的野蛮吃法,配上美酒黄粱,形成原始与文明的奇特混合。
5. 诗人感叹("我闻色变眉欲飞"至结尾)
诗人先是震惊于这种野蛮行为,但村民解释吃虎能防病。诗人最终接受邀请,联想到周处杀虎、李广射虎等典故,自嘲像鸡肋般无用,而村民像樊哙啃猪腿般勇猛。最后幽默地提醒:别让官府知道,否则要收"虎皮税"。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强烈画面感展现原始生存斗争
- 人虎对抗中体现的勇气与智慧
- 血腥场景与日常生活的奇特融合
- 最后从野蛮搏斗转到对官府剥削的讽刺
- 口语化的表达(如"毋乃肥""加餐饭")让叙事更鲜活
本质上,这既是惊险的狩猎故事,也是对社会现实的隐晦批评——比起吃人的老虎,贪官污吏才是更可怕的"猛兽"。
舒位
(1765—1815)顺天大兴人,家居苏州,字立人,小字犀禅,号铁云。乾隆五十三年举人。家贫,游幕为生。从黔西道王朝梧至贵州,为之治文书。时勒保以镇压苗民在黔,赏其才识,常与计军事。勒保调四川为经略,镇压白莲教军,招之往,以母老路远辞归。性情笃挚,好学不倦,为诗专主才力,每作必出新意。亦善书画。有《瓶水斋集》及杂剧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