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子峰

出山非旧涂,后顾见怪石。
寻蹊屡登下,仰视股欲慄。
众块射空庭,侧直各自立。
诡象不止指,移步形已易。
但见交屈拿,往往如旗戟。
上有欲堕片,夫乃风吹出。
脚虚终不摇,古藓蚀半白。
日出照高溜,细缝见雨迹。
傍路容半足,僮竖每仆侧。
盘旋南得寺,穿涧行见汲。
不见参寥子,吟幽徒自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惊险又充满奇幻色彩的山间徒步经历,语言生动如探险日记。

开篇诗人强调自己走的不是寻常路,回头一看全是造型诡异的巨石。他不断寻找小路,爬上爬下,抬头看时腿都发软——这里用"股欲慄"(大腿发抖)的夸张描写,让读者立刻感受到山势的险峻。

接着镜头聚焦到那些怪石:它们像无数碎块射向天空,各自以奇怪的角度矗立着。岩石的形状随着脚步移动不断变化(像现代3D错觉画),有的像交错的枯枝,有的像竖起的刀枪。最神奇的是,有片摇摇欲坠的石头看似要被风吹落,却始终稳稳挂着,石头上半白半绿的苔藓痕迹,暗示着岁月的力量。

阳光突然照进山谷,岩石缝隙里残留的雨痕闪闪发亮。道路窄得只容得下半只脚,同行的书童频频摔倒——这些细节让凶险的旅途突然有了生活气息。

最后到达山寺时,诗人怅然若失:想找的僧人不在,只能把自己的见闻写成诗。这个结尾巧妙地把惊险旅程升华为精神探索——我们翻山越岭寻找的,或许就是途中那些令人战栗的风景本身。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纪录片:特写晃动的脚下、仰拍的危石、阳光穿过石缝的光影,最后定格在空荡的寺庙。诗人教会我们:真正的"奇观"不在终点,而在发现的眼睛里。

朱长春

朱长春(1511-?)字大复,浙江乌程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常熟阳信等知县,官刑部主事。著有《朱大复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