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和对人生智慧的思考。
前两句用生活场景开头:风吹竹林需要整理,雨后蜗牛爬过的黏液难以清理。这些琐事暗喻人生中不断出现的麻烦,需要耗费精力去应对。
中间四句转向社会现实:北方来的客人(可能指权贵)说话不中听,南方动荡让人难以安居。这里用"扛鼎"(指项羽力大无穷)和"三分功业"(指诸葛亮)的典故,讽刺有些人空有虚名或功绩,实际却无真正建树。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识字读书反而成了忧愁的源头,像邺侯(唐代李泌,藏书极多)那样读万卷书又有什么用呢?这里不是真的反对读书,而是表达在乱世中,知识反而让人更清醒地看到痛苦,暗含对现实的无奈。
全诗妙在把生活琐事、历史典故和人生感悟自然融合,用平实的语言道出深刻思考:在动荡环境中,个人才能难以施展,知识可能成为负担,流露出一种清醒而苦涩的智慧。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