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芍药花凋谢后的独特美感,以及诗人对生命与美好的深刻感悟。
前两句写诗人发现芍药花虽然大部分已凋零("吹残万点红"),但剩余的花朵依然美艳动人("余妍都在此花中")。这里用"怪底"开头,表达了一种惊喜的发现。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动作表达对美好的珍视:诗人轻抚花枝("攀枝"),不忍心让它的美丽就此消逝;挥动衣袖("振袂")时,又明白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道理。"杳杳"两句用疑问和担忧的语气,写诗人担心这美丽的花朵会突然消失,或是被仙人带走,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惆怅。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希望春雨能滋润这些美丽的花朵,让它们绽放更久。诗人感叹只要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就相信青春没有虚度。这里"不负公"可以理解为"不辜负时光"的意思。
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凋谢中的芍药写得充满生命力。诗人既沉醉于眼前的美景,又对美好事物的短暂感到惋惜,最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然规律,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永恒追求。
李焘
(1115—1184)眉州丹棱人,字仁甫、子真,号巽岩。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十二年,始调华阳主簿。历官至礼部侍郎。孝宗淳熙十一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然终未获大用。博览典籍,著述宏富。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用力四十年始成,取材广泛,考订精核。又有《易学》、《春秋学》、《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及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