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后荒凉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开头两句点明地理位置(靠近京城西北方)和时代背景(战火纷飞),"烟尘一片"直接呈现了烽烟弥漫的惨状。诗人用"伤情"二字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画面展现战乱带来的破坏:抬头看天,战火映红的天空与大地连成一片血色;耳边传来的歌声,细听却像百姓的哭声。村里长满野草却不见人影,青山依旧但道路已难通行。这些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自然景物依然美丽,人间却已满目疮痍。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选择:任由他人乘船南逃避难,自己却不愿向渡口的人打听前路。这个细节生动表现了诗人既忧心时局,又不愿随波逐流的复杂心态。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人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将战乱中百姓的苦难和自己内心的痛苦娓娓道来。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却通过战后景象的细节(野草、空村、哭声),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