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忆松江》描绘了诗人对松江景色的怀念,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曾向长洲泛渺漫,沈青空阔鸟飞难”回忆了诗人曾经在长洲(松江一带)泛舟的情景,水面广阔,连鸟儿都难以飞越,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这里的“渺漫”和“空阔”突出了江面的宽广,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颔联“平沙杳杳夜潮落,别浦依依秋树寒”进一步描写江边的景色:平坦的沙滩在夜色中显得朦胧,潮水退去;远处的码头边,秋树在寒风中摇曳。这两句通过“杳杳”“依依”等词,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秋树的“寒”更是强化了这种冷清感。
颈联“闲浸客亭浮去棹,冷淹渔屋漾垂竿”将视角转向江边的建筑和渔村。客亭被江水轻轻浸没,船只随意漂浮;渔屋在冷清的水波中映出垂钓的竿影。这里的“闲”和“冷”形成对比,既表现了江边的宁静,又透露出一种无人问津的寂寞。
尾联“归心早晚悬帆到,是处僧楼更上看”是诗人的情感升华:他渴望早日扬帆归去,回到松江,登上僧楼远眺。这里的“归心”点明了主题——对松江的思念,而“僧楼”则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松江的景色,从广阔的水面到寂静的沙滩,再到冷清的渔村,层层递进,最终落脚于诗人的归乡之情。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释保暹
释保暹,字希白,金华(今属浙江)人。普惠院僧。真宗景德初直昭文馆,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有《处囊诀》一卷(元吴师道《敬乡录》卷一四),已佚。今录诗二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