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林苑御筵奉送致政太师潞国文公归西洛

祖燕催移玉殿班,都人齐向苑傍看,
古来少有三师退,天下曾将大器安。
绿野春深花更好,石楼夜午月应寒。
尘埃抖擞无余事,却忆磻溪旧钓竿。

现代解析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析这首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琼林苑御筵奉送致政太师潞国文公归西洛》,大致的意思是,在琼林苑的一场宴会上,作者为一位退休的太师送行,这位太师名叫潞国文公,他即将回到西洛。接下来,我会逐句分析这首诗。

1. “祖燕催移玉殿班”:这句话描述的是太师即将离开皇宫的场景。他在宫廷里工作了很多年,现在要离开,举行了一场告别宴会。“祖燕”就是告别宴,“玉殿班”则指宫廷中的官员队伍。 2. “都人齐向苑傍看”:当太师离开的时候,京城的人们都来到御苑旁边观看,表达对他的尊敬和不舍。这说明太师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3. “古来少有三师退,天下曾将大器安”:这两句诗是在赞美太师的功绩。意思说,自古以来,能够像太师这样成功退位的人很少,他在位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国家安定。 4. “绿野春深花更好,石楼夜午月应寒”:这两句诗描述了太师归西洛途中的美景。春天的田野上,花儿盛开得格外美丽;夜晚在石楼上,月光照射下来应该很凉爽。这样的美景暗示了太师归途的惬意和舒适。 5. “尘埃抖擞无余事”:这句诗暗示太师经过多年的辛劳,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摆脱繁忙的事务,轻松前行。这里的“尘埃抖擞”可以理解为放下繁重的包袱,轻松前行。 6. “却忆磻溪旧钓竿”:最后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太师未来的祝愿。希望他回到家乡后,能够像当年在磻溪钓鱼一样,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的“磻溪旧钓竿”是一个典故,指的是古代贤人在退休后享受悠闲生活的场景。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对太师深深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通过描述太师离职的场景和他归途的美景,展现了他在民众中的威望和他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对他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