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陈季若上仓使
大块始开凿,娲皇为补天。
天平雷雨正,后稷诲之田。
大浸十二岁,浪金复七年。
幸哉尧汤民,以手摩抚然。
徂丘虐焰起,秦俗相焚煎。
官租夺以半,饱食何夤缘。
自从汉道昌,孰朴乃其先。
初开常平议,聚粟如源泉。
年登谷价贱,散以大农钱。
旱潦或艰食,用之如转圜。
悠悠百王心,皎皎三代前。
井田日以坏,此法当磨镌。
公侯希世珍,秀色媚长川。
官学有根株,诵诗三百篇。
风土无隐情,是为大夫贤。
搏饭哺赤子,当食长尔怜。
江东百万户,雕俗生春妍。
持节闽岭初,有如病者痊。
刘晏取予术,夷吾轻重权。
义仓有粟腐,物价敢喧阗。
斯助阜民政,南风吹五弦。
昼日公侯门,客车动百千。
下吏走尘土,从容愧执鞭。
岂不随吹嘘,譬彼乘风船。
长技非卓鲁,主德奚由宣。
松竹伴孤吟,敢怀岁月迁。
终酬国士知,未甘长弃捐。
天平雷雨正,后稷诲之田。
大浸十二岁,浪金复七年。
幸哉尧汤民,以手摩抚然。
徂丘虐焰起,秦俗相焚煎。
官租夺以半,饱食何夤缘。
自从汉道昌,孰朴乃其先。
初开常平议,聚粟如源泉。
年登谷价贱,散以大农钱。
旱潦或艰食,用之如转圜。
悠悠百王心,皎皎三代前。
井田日以坏,此法当磨镌。
公侯希世珍,秀色媚长川。
官学有根株,诵诗三百篇。
风土无隐情,是为大夫贤。
搏饭哺赤子,当食长尔怜。
江东百万户,雕俗生春妍。
持节闽岭初,有如病者痊。
刘晏取予术,夷吾轻重权。
义仓有粟腐,物价敢喧阗。
斯助阜民政,南风吹五弦。
昼日公侯门,客车动百千。
下吏走尘土,从容愧执鞭。
岂不随吹嘘,譬彼乘风船。
长技非卓鲁,主德奚由宣。
松竹伴孤吟,敢怀岁月迁。
终酬国士知,未甘长弃捐。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古代治国的智慧为背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民生状况,表达了对贤明治理的赞美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怀。
诗的开头用神话传说引入,讲女娲补天、后稷教民种田,暗示治国需要智慧和努力。接着描述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秦朝暴政下百姓的苦难,官府剥削让民不聊生。
中间部分赞扬汉朝恢复民生政策,建立"常平仓"制度(类似国家粮仓),在丰收时收购粮食,灾荒时平价出售,这种灵活调控物价的方法让百姓受益。诗人认为这种仁政继承了古代圣王的思想。
后半部分转向赞美当时的官员(仓使),把他比作古代名臣刘晏、管仲,称赞他管理粮仓、稳定物价的才能。诗人自谦是小吏,但愿意追随贤臣,像乘顺风船一样贡献力量。最后表达自己虽无大才,仍怀报国之志,不甘被埋没。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展现了两种治国方式的结果:暴政导致民不聊生,仁政带来国泰民安。诗人用粮食政策这个具体案例,说明好的制度如何惠及百姓,同时表达了对清官能吏的敬仰和自己虽位卑仍愿为国效力的志向。诗中多用比喻(如补天、乘船),使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生动易懂。
林光朝
(1114—1178)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