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祐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轩自江东提刑归抵家时三馆诸公以风霜随气节河汉下文章分韵赋诗送别得节字
贾生陈治安,难与绛灌列。
汲黯触公卿,不得补遗阙。
直道非身谋,古今同一辙。
吾观蔡子贤,木讷有志节。
道山得良友,同舍颜色悦。
家学传考亭,议论接贤哲。
尘污具瞻地,两疏愤激切。
当宁垂宽容,在庭竞称说。
屡章丐投闲,一节往司臬。
狱情贵平反,人物宜区别。
要令大江东,精彩与昔别。
君诚给谏姿,上恩讵轻绝。
即当宣室对,忠言合稷契⑴。
汲黯触公卿,不得补遗阙。
直道非身谋,古今同一辙。
吾观蔡子贤,木讷有志节。
道山得良友,同舍颜色悦。
家学传考亭,议论接贤哲。
尘污具瞻地,两疏愤激切。
当宁垂宽容,在庭竞称说。
屡章丐投闲,一节往司臬。
狱情贵平反,人物宜区别。
要令大江东,精彩与昔别。
君诚给谏姿,上恩讵轻绝。
即当宣室对,忠言合稷契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宋代官员蔡久轩(蔡子贤)从江东提刑官任上回家时,同僚们为他写诗送别的故事。全诗通过对比历史名臣,赞美蔡久轩正直有骨气的品格。
开头用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 1. 贾谊(贾生)曾提出治国良策,但无法与权贵绛侯、灌婴同列 2. 汲黯敢怼高官,却难补救朝廷缺失 说明自古以来,正直的人总难被重用。
接着夸蔡久轩: - 为人朴实刚正(木讷有志节) - 在朝廷有好名声(道山得良友) - 继承了朱熹(考亭)的学问 - 敢于写奏章批评时政(两疏愤激切)
中间说他主动请求调任司法部门(司臬),办案公正,能明辨是非,让江东地区焕然一新。
最后预言: 以蔡久轩敢谏言的性格(给谏姿),皇帝不会冷落他。将来必定会被召见(宣室对),像古代贤臣稷、契那样为国尽忠。
全诗亮点: 1. 用历史人物衬托,显得蔡久轩更可贵 2. "风霜随气节"体现他经得起考验 3. 最后用"宣室对"典故,暗示他终将受重用 4. 通篇充满同僚间的惺惺相惜
这就像现代同事给调任的清廉领导写赠言,既夸他正直敢言,又相信他将来会有更好发展,字里行间都是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