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披云亭"的高亭,展现了它的雄伟气势和开阔视野,同时抒发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迈情怀。
前两句写亭子的地理位置:秦地关隘众多,山河险固,这座亭子就建在陕西的要塞之中,掌控着四方交通。这里用"百二山河"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亭子:新建的亭子梁柱高耸,地势高爽干燥;低头能看到青翠的竹林;宽敞的屋檐迎着朝阳,曲折的栏杆缠绕着晚风。诗人通过"朝日"和"晚风"的对比,展现了亭子从早到晚都适合观赏的特点。
最后两句抒发登亭感受:诗人高兴地发现这里地势优越,像衣襟腰带般重要,四通八达的道路都汇聚于此。这里的"万方辙迹"暗指各地来客,暗示这个亭子不仅是观景之地,更是交通枢纽。
全诗通过空间描写(从山河到竹林)和时间变化(从早到晚),立体地展现了披云亭的壮观景象。诗人站在亭中,既有对眼前景物的细腻观察,又有对地理形势的宏观把握,最后落脚到对交通要道的赞叹,显得视野开阔,气度不凡。
陈尧叟
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人,北宋宰相,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太子太师陈尧佐、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长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与弟陈尧佐同科,又与父亲同日获赐绯衣,历官秘书丞、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升任同平章事、枢密使。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因病改授右仆射、知河阳军。天禧元年(1017年),陈尧叟去世,年五十七。真宗废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忠”。著有《监牧议》、《请盟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