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路过九江时,为悼念已故的李子威太守而作。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这位忠义之士的敬仰与怀念。
首联“瓣香遥拜九江城,太守精神日月明”直接点明主题:作者在远方焚香祭拜,因为李太守的精神如同日月般光明磊落。这里用“日月明”的比喻,强调其品德高尚、影响深远。
颔联“叔侄并归忠义传,江山不尽古今情”讲述李太守和其叔父(或侄子)都以忠义留名青史,而他们的事迹与九江的山水一样永恒,引发人们跨越时空的共鸣。“江山”既是实景,也象征历史长河。
颈联“潮回湓浦声犹怒,云起炉峰气未平”转向景物描写:湓浦江的潮声仿佛在为太守的离世怒吼,庐山的云雾也因不平之气翻涌。这里用拟人手法,让自然景物替人抒发悲愤,暗示太守的冤屈或未竟之志。
尾联“生死总魁天下士,丈夫端不负科名”是总结性评价:李太守无论是生是死,都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他真正配得上“科举功名”背后的责任与担当。“魁”字突出其领袖地位,“端”字强调他言行正直。
全诗特点: 1. 情感真挚:从焚香祭拜到借景抒情,层层递进,毫无矫饰。 2. 善用对比:将人的精神(日月)与自然(江山、潮云)对照,突出其不朽。 3. 语言有力:“怒”“不平”等词充满张力,尾联掷地有声。
核心思想: 赞颂李太守用生命践行忠义,证明读书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头衔,而在于为国为民的担当。诗中既有对逝者的追思,也暗含对当世士人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