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同诸先生上人社集分赋得素馨花灯

皎洁美人心(洁,原作“绝”,据迦陵集改。),刘王不解寻。
苑芳经燹烧,草冷耐萤侵。
映遂仙藜彩,辉生梦笔吟。
珠探玉龙颔,镜隐翠娥襟。
瑞霰帘纹积,祥霞日气深。
蝶来情倍热,蛾趁燄能任。
法雨悬禅观,天衣覆宝林。
莲开璎珞座,香静佩环音。
舍利衔珍鸟,瑶华集素禽。
榆芒寒簇雪,桂粟夜明金。
艳琐玲珑骨,神传巧妙针。
绡巾弹泪结,兰唾御风临。
醉失秦宫晓,光堪魏乘参。
倚窗看赠带,拂幕挂遗簪。
旭透冰凝碎,梨晴梦半沉(晴,迦陵集作“醒”。)。
口脂晶帐影,钱尾雀屏森。
赋客星占聚,高僧理可钦。
空花与二月,怀古复怜今(以上《莲须阁集》卷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盏用素馨花装饰的灯,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它的美丽与独特魅力。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理解:

1. 灯的美感 诗的开头将花灯比作"皎洁美人心",形容它纯净高雅,但这份美却未被当时的权贵(刘王)赏识。随后用"苑芳""草冷"等意象,暗示花灯虽经历岁月变迁(如战火、荒草),依然保持莹润的光彩。

2. 光影的魔力 中间部分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描写灯光效果:像仙人拐杖的灵光、文人梦中的灵感;灯光映照下,珠子像从龙口中吐出,镜面藏在美人衣襟间。通过"瑞霰""祥霞"等祥瑞意象,把静态的灯写得充满动态美感。

3. 禅意与生活 诗中穿插佛教元素(法雨、天衣、舍利),把花灯比作佛前莲花座,香火中仿佛能听见环佩声响。同时又融入生活情趣:飞蛾扑火的热烈、醉汉错认灯光的诙谐,展现灯光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

4. 古今交融 结尾处诗人由灯引发感慨:灯光如二月的空花(佛教用语,指虚幻之美),让人既追怀历史,又珍惜当下。最后点明这场赏灯活动是文人高僧的雅集,灯光成了连接古今的媒介。

全诗最妙处在于: - 把一盏普通的花灯写出仙界般的绚丽,又保留人间烟火气 - 光影描写极具画面感,如"桂粟夜明金"写灯光像桂花粒般闪烁 - 用"艳琐玲珑骨"等句,把灯具的精细做工比作美人风骨 - 结尾的哲思让咏物诗有了历史厚重感

这就像现代人拍一盏灯发朋友圈:先特写灯饰细节,再拍灯光营造的氛围,最后写看灯时想起的往事和感悟。只不过古人用诗歌语言,把这种体验写得更加唯美深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