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陪董内召登高

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烟里共寻幽涧菊,
樽前俱是异乡人。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
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和朋友一起登高的感受,充满了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地点和心情:在祝融峰下遇到重阳节,和朋友相对无言,心里特别难受。这里用"怆神"这个词,把那种说不出的苦涩感写得很到位。

中间四句用具体画面表达孤独:他们一起在雾里找野菊花,喝酒时才发现大家都是外乡人。看远处山连着山,想到家乡在更远的越地;孤雁飞来时,又想起离开的秦地。这些画面特别有代入感,把漂泊在外的感觉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自古以来登高望远总是让人伤感,别笑话我们插着茱萸却泪湿衣巾。这里用"茱萸"这个重阳节的传统元素,反衬出节日的欢乐反而更凸显了他们的思乡之苦。

整首诗妙在把传统节日和个人情感结合,用登山、赏菊、饮酒这些重阳习俗作背景,写出游子们表面过节、内心想家的真实状态。语言朴素但情感真挚,读着读着就能体会到那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孤独感。

廖匡图

廖匡图(952一1003年),字赞禹。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五代十国时的文学家、诗人。他文学知识渊博,为当时文学界人士所钦佩、折服,是宁都最早的知名文学家。湖南楚王马殷聘为幕僚,殷子希范开天策府,置十八学士,匡图列居第八,才华博瞻,为时辈所折服。他与刘禹、李弘臬、徐仲雅、蔡昆、韦鼎、释虚中、齐已等都以文藻知名。《唐才子传》及《五代诗话》记载作廖图,字赞禹。有诗集二卷传世。《全唐诗》录其诗四首。其兄正图,亦负诗名,有 《家集》一卷行于世。清文学家魏礼,对其兄弟之作,誉为 “后世不易得”。其名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