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王尊奉汉朝。
灵关不惮遥。
高岷长有雪。
阴栈屡经烧。
轮摧九折路。
骑阻七星桥。
蜀道难如此。
功名讵可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蜀道难》为题,用直白的语言描绘了古代入蜀道路的艰险,同时暗含了对功名追求的反思。

前四句写蜀道的自然险阻: 1. 王尊(西汉官员)为效忠朝廷,不畏惧遥远险路去蜀地赴任。"灵关"是入蜀要塞,"不惮遥"体现决心。 2. 高耸的岷山终年积雪,突出气候恶劣。 3. 阴暗的栈道屡遭野火焚烧,说明道路脆弱难行。

后四句进一步强化"难"字: 1. 车轮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损毁,可见道路扭曲险峻。 2. 连骑兵都被七星桥(可能是险要索桥)阻挡,军事力量也难征服自然。 3. 最后两句点题:蜀道如此艰难,功名利禄真的值得拼命追求吗?"讵可要"用反问语气引发思考。

全诗魅力在于: - 用"雪""烧""摧""阻"等动态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摇晃的栈道、断裂的车轮,身临其境感受蜀道之险。 - 表面写行路难,实则隐喻仕途险恶。把自然障碍与人生追求挂钩,引发读者共鸣——为功名跋涉险途是否值得? - 语言干净利落,没有华丽辞藻,但"九折路""七星桥"等具体意象让艰险可视化,普通人也能直观感受。

精髓:诗人通过蜀道之难,提醒世人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这种对现实功名的清醒认知,在今天依然有启示意义。

阴铿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