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于思庸训导登道山亭观梅(用坡仙韵。)
道山亭下梅花村,坡仙作诗为招魂。
明姿照人隔寒水,瘦影带月欺黄昏。
先生颇厌郡斋冷,持书晚约窥山园。
松风吹香清人骨,地炉烟销酒初温。
孤标已出群卉上,故遣雪意迷晴暾。
和羹结子时较晚,先传春色来衡门。
天寒谷幽翠袖薄,岂知青鸟能传言。
明晨看花重有约,呼童扫石罗清尊。
明姿照人隔寒水,瘦影带月欺黄昏。
先生颇厌郡斋冷,持书晚约窥山园。
松风吹香清人骨,地炉烟销酒初温。
孤标已出群卉上,故遣雪意迷晴暾。
和羹结子时较晚,先传春色来衡门。
天寒谷幽翠袖薄,岂知青鸟能传言。
明晨看花重有约,呼童扫石罗清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赏梅的雅致画面,充满了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场景如画
开篇就像镜头推进:道山亭下的梅花林,在月光下显得清瘦孤傲,隔着寒水也能感受到它的风姿。诗人用"瘦影欺黄昏"的拟人手法,把梅花写得像一位清高的隐士。
2. 文人雅集
教书先生(训导)嫌官署太冷清,带着书本约诗人夜游梅园。他们生起炉火温酒,松风送来梅香——这种围炉赏梅、煮酒论诗的场景,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风雅生活。
3. 梅花精神
诗人用"孤标出群卉"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特性,说它故意引来飞雪与冬日阳光嬉戏。这里把梅花比作报春使者,虽然结果实晚,却最早带来春讯,就像给穷人家(衡门)送喜讯一样。
4. 人情温暖
结尾充满生活气息:虽然山谷寒冷、衣衫单薄,但青鸟(信使)已约好明日再赏梅。诗人急不可待地让童子打扫石凳、备好酒杯,这种孩子气的急切反而显得真挚可爱。
全诗妙在把"赏梅"这件小事写得层次丰富:有视觉(月下梅影)、嗅觉(松风梅香)、触觉(炉火温酒),更有文人之间的精神共鸣。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天寒地冻也要相约看花"的生活热情,就像现代人顶着寒风也要赴朋友的火锅局一样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