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

万木惊秋各自残。蛩声扶砌诉新寒。
西风不是吹黄落,要放青山与客看。

现代解析

这首《青山》描绘了秋天万物凋零的景象,却暗藏一份豁达的生机。

前两句写实:树木在秋风中纷纷凋零,蟋蟀在台阶边鸣叫,仿佛在诉说寒意渐浓。这是典型的悲秋画面,让人感受到季节的残酷。

但后两句突然转折:诗人说西风并不是为了摧残草木,而是为了让青山显露出来,好让游人欣赏。这里用拟人手法,把西风写成有目的的行为——它吹落黄叶不是破坏,而是为了展现更本质的美。

全诗妙在"反转":表面写秋的萧瑟,实则赞美自然的深层生命力。就像剥去外衣露出真容,凋零背后是更永恒的青山。这种乐观视角提醒我们:看似衰败的景象里,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

汪若楫

汪若楫,宋代休宁县榆村藏溪人,官宣城令。咸淳间,为紫阳书院山长。曾于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建秀山书院,地处藏溪南山之阳。《休宁县志》载:崇宁年间(1102-1106),休宁县汪若楫于藏溪建秀山书院,这是徽州创立最早的书院,汪氏有“秀山十景诗”。《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迹上》,《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以及《康熙休宁县志》卷六《人物》和《宋诗纪事》卷七六《汪若楫》均有记载。

0